【科普中国繁星追梦】双脚丈量求学路 黄土地培养出“最接地气”院士******
编者按:他们,是胸怀祖国、求真务实的科学家,奋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;他们,是人们眼中的学术“大神”,用超智慧的头脑,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。他们,从学生时代走来,一步步成为了两院院士,引领着国家的科研发展。他们的青葱年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?是否曾经也是“中二”少年?《科普中国繁星追梦》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。
本期嘉宾:张启发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中农业大学教授、2018未来科学大奖-生命科学奖获奖者
开学第一课:与土地的“亲密接触”
张启发:开学的第一天,辅导员老师跟我们说:“同学们,今天刮了一天大风,要下雨了,学校里有几百亩黄豆要收回来,不然就烂在地里了。”我第一次在大学见到老师,老师说的前几句话就是叫我们去收黄豆,第二天还是收黄豆,连续收两天黄豆,这就是我的开学第一课。可能现在你们会觉得不可思议,但是当时因为我当了六年的农民,就觉得干就干,反正之前天天都是这样过的。
“最接地气”大学培养“最接地气” 院士
张启发:我们老师开玩笑说,周边的农民都把学校称作是“大砖”院校,为什么呢?因为学校的院墙是从水稻田里挖出的一块一块的土垒起来的,所以是“大砖”。
双脚丈量求学路
张启发:当时上荆州中学,我是从老家走到学校去的,而且我上学期间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走过来的。尽管有公共汽车,但是那个时候一张车票要几毛钱,我不太舍得,就选择用双脚走。后来我还步行走到过韶山和长沙,当时走了一个星期才到韶山。
人不追求建树,与草木何异?
张启发:从小到大,我都有一个不改的初衷,就是人要有所建树。人之所以为人,作为一个个体,就是要追求建树,不然的话,引用《三国演义》里的一句话,叫做“与草木何异”,也就跟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。来到这个世界上,总要留下一点属于你自己的印记。所以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心态,不断地追求建树,总是想做得好一点,总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,这也是这一辈子干下去的源动力。
出品人
杨 谷
总监制
宋乐永
总策划
战 钊 宋雅娟
统筹|编导
宋雅娟 蔡 琳
文 案
蔡 琳谢 芸
摄 像
肖春芳
制 作
光明网科普事业部
联合出品
中国科协科普部、光明网、哔哩哔哩、未来科学大奖
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:制定保护自然的积极议程 须调动公众参与才能成功******
中新网蒙特利尔12月8日电 “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我们就要与当地人民一起努力。他们是在第一线保护地球母亲的人。”
当地时间12月7日,COP15第二阶段会议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”边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,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、中国新闻社主办,中国新闻网承办。
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在边会上作视频发言时如是表示。他还举例称,在非洲卢旺达,人们在增加大猩猩数量方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,“因为大猩猩造就了地方经济”。
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作视频发言。尹灵 摄索尔海姆介绍,游客去看卢旺达的大猩猩,为其国家公园附近的出租车司机、酒店员工、教师和导游创造了奇妙的经济。
“这当然意味着,附近的人不会为了获取丛林兽肉而杀死大猩猩。住在那里的人是大猩猩的第一线保护者,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,为他们的地区创造了就业机会。”他说。
索尔海姆指出,一头大象可以在一个晚上毁掉一个农民一年的全部工作。“因此,我们需要与当地人民一起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,以建立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。”
基于此,索尔海姆认为,如何调动公众参与,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至关重要。
索尔海姆强调,中国提出的美丽中国理念打动了我。因为该理念具有积极的意义,因为这个理念调动了民众的爱国情怀,因为它使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深入人心,并使自然保护成为一种向善的力量。
在他看来,这一理念应被大家牢记。
他坦言,“要制定保护自然的积极议程,我们必须与当地人合作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成功,我们才能创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。这对21世纪的未来至关重要。”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